原标题:甘肃: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前不久,兰州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甘肃积石山地震灾区,开展科普宣讲、公益课堂、趣味游戏等主题文化活动,以及美化环境、暖心陪伴等便民服务活动,受到了灾区群众的欢迎。大学生还深入安置点,全面了解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收获颇多。
这是甘肃积极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甘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盯理论武装、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实践育人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3年6月,在兰州交通大学举办的“大先生”讲“大思政课”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的现场,96岁高龄的教育专家胡德海作了题为《关于研究生读书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广受学生欢迎。
“很荣幸聆听了胡先生的报告,受益匪浅。读书是为了不断完善自身,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合格的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曹梦斐说。
如何办好“大思政课”?2023年,甘肃制定出台《甘肃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举办“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启动仪式系列活动,遴选命名首批9大类73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从全省“五老”、先进模范、专家学者、道德模范中聘请思政课兼职教师75名,形成先进人物进学校作报告的长效机制,为思政课实践育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青年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用青春汗水书写新时代奋斗篇章。”这是兰州财经2021级学生刘小娟观看“奋斗者·正青春”演讲比赛后的感言。
兰州财经大学把最接地气的校园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和“感悟”上下功夫,打造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遴选思政元素丰富的典型案例、凝练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全方位、立体化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着力构建学校引导、社会联动的青年成长“大课堂”。
为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甘肃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推进,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强理论宣讲,聚力打造“理响校园·培根铸魂”理论宣讲品牌和理论研究阐释新高地,着力构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论武装体系,建立“百名思政课名师巡讲+千名大学生宣讲+万名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长效机制。
据统计,甘肃省连续五年征集理论宣讲作品200余件,立项开展思政研究课题1000余项。此外,首批遴选建设38门思政精品课。积极打造中小学德育学堂,形成覆盖中小学、涵盖甘肃本地特色视频资源1245个,百万名师生在线收听收看,点击量超千万人次。
与此同时,甘肃在大中小学组织实施“红色基因传承行动”,建成省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40所、陇原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5个。组建2000多支师生实践研学团队,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形成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水烟锅、毡靴、褡裢……2023年暑假期间,西北师范大学民勤实践团在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高晓英的带领下,来到民勤县“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模式。
“从乡村过去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到曾经艰苦又充满趣味的生活。回首看,民勤乡村百年历程苦难辉煌,抬眼望,建设美好乡村逐渐变为现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留住的记忆也将指明青年人未来前进的方向,让乡村更美好。”高晓英表示。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近年来,甘肃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省级层面每年培训思政课教师800余人;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组织开展集体备课100余场次;举办首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比武”教学展示活动,141名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落实“一省一策”行动,建成2个国家级、69个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师帮带行动,思政课教师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冰雅、宋喜群 通讯员唐薇)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eb3b44abdded471fb6b7eaed36d80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