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厚植中国情怀 讲好中国故事
陈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固然离不开一支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翻译人才队伍,但是,故事作为“人的创造物”,是“人类的感性动力按照情感的逻辑创造出来”的,其语言不是空壳,不仅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还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也能体现出作者对待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态度。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这一人才队伍必须通晓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熟悉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百年历史。这是目前外语界翻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外语教学在诞生之初,其基本定位是培养能读“西书”、译“西学”、学“西洋”的人才,以便“能尽阅其(西方)未译之书……”。在其后很长一个时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都是以服务“拿来主义”为目的。与此定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导致了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甚至一些高校把汉语课都排除在外语专业教学计划之外。而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直接后果便是很多外语专业学生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像无根的浮萍,陶醉于形形色色的外国文化当中不能自拔,迷恋外国文化、崇拜外国文化,甚至在心理上与中国文化产生疏离,认同感不足。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翻译的重点从译介世界转变到译介中国,翻译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固然重要,但若失却中国文化底蕴则就无法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故事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得以呈现,思想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得以诠释。巴赫金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一书中指出:“语言作为符号系统,与意识形态相重叠,后者的支配力,优先于语言系统的内在规律。”作为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对话性的故事,虽然受语言系统的制约,其讲述视角、生动性、感染力却与讲述者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密切相关。
厚植中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必须摒弃去本土化、去民族化的外语教学理念。这种理念错误地认为,所有外语学习文本必须是由外国人撰写的,以外国的人、事、物为内容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的纯正和标准。以英语为例,如果将标准英语视为“英语的一种特殊方言、唯一非地区性的方言,没有明显变化、可以到处使用,普遍接受为英语教育的合适目标……”那么,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标准英语”是不可能完全“移植”到他国的。语言的内容一定是和文化紧密相关的。任何国家的人所讲的英语都会受到他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影响,都会不同程度地“区域化”。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中国与西方国家既有物质文明的不同,更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不同。所以,中国学者有一个共识,即“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英语必然带上‘中国特点’。”这也就是已经在国际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承认的、客观存在的“中国英语”,其他语种也是这样。因此,为培养新时代翻译人才,外语专业的教材必须加以改革。外语教科书应该适当融入以中国人、中国事、中国理念为背景的内容,把中国文化的学习融入到听、说、读、写、译语言学习的五个环节当中,同时还应该组织编写用外语讲授的中国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打好中国底色,让学生在中外文化对比中学习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文化自信,消除对西方文化的顶礼膜拜和亦步亦趋。冯友兰说:“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悠久的中国历史,厚重的中国文化是外语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养分,能够让他们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以更大的视野、更深的情怀、更独特的视角讲出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厚植中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激发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融入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决定了中国外语教学必须培养能够向全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展示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诠释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翻译人才。为配合这一转变,从2023年开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已开始在全国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工作。该书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阔步向前的伟大实践,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各语种的翻译准确传神,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是政治文献国际传播极具代表性的成功范例,值得外语专业学生认真学习、揣摩领悟。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融入外语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极大地丰富外语专业教材,对未来外语专业教材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植根本土、以中国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翻译人才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进一步组织专门力量,形成高水平的集马列、外语、传媒、中文于一体的跨学科团队,充分利用好中国外文局建设的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传播平台,其中包括四大模块:中国关键词、中国重要政治词汇对外翻译标准化专题库、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多语种政党文献简写本及专家解读库,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方法,编写相关讲义。既注重对原文思想的准确把握,又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学习,同时关注话语体系的建构,探索出一条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的新路径。真正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成为外语专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依托和保障,为翻译人才成长注入中国情怀,使中国故事更具时代温度和持久的感染力。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故事,“伟大的故事发生在会讲故事的人身上。”未来中国故事的翻译者将会以中国故事的创造者、参与者身份讲出更多、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纪委书记、教授)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2/t20231208_5702395.shtml